哀歌小说网提供草房子免费阅读全文
哀歌小说网
哀歌小说网 总裁小说 同人小说 推理小说 重生小说 网游小说 军事小说 经典名著 短篇文学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都市小说
小说阅读榜 穿越小说 科幻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灵异小说 乡村小说 玄幻小说 耽美小说 历史小说 仙侠小说 竞技小说 综合其它
全本的小说 妙手神织 魔刀丽影 魔鬼老师 女神诡计 舂染绣塌 离婚女人 母亲淑媛 奶孙乱情 梦慾无间 若凄清美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哀歌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草房子  作者:曹文轩 书号:42178  时间:2017/9/26  字数:20865 
上一章   ‮地艾 章四第‬    下一章 ( → )
一油麻地小学四周环水,很独立的样子。

  秦大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最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伧。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学校与地方联合,想将秦大逐出这片土地,花费了十多年的工夫,然而终于没有成功。

  秦大坚决地认为,这片土地是属于她的。

  也许,确实是属于她的。

  秦大的丈夫是秦大。他们夫妇俩,原先与这片土地并无关系。他们是在一九四八年年初,才买下了这片土地的。为买这片土地,这对夫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天与晴,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望:穿一件新袄遮挡风寒的望,吃一片西瓜解除暑渴的望,将自己放在上消解一下疲倦的望,煮一碗红烧润一润枯肠的望。他们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镰刀割破了手指,鲜血一路滴在草上,不知道疼;终年光着的脚板,在隆冬季节裂开鲜红的血口,不知道疼;瓦砾硌着脚,不知道疼;鞭子打在脊梁上,不知道疼。秦大在世时,这里人每当谈到他时,评价不外乎就是这些:“这个人太小气,一锥子扎不出血来。”“跌到了,还要从地上抓一把泥。”唯一使这对没有生养孩子的夫妇感到幸福的就是在夜深人静、四周动着淡淡荒凉时,做着土地的美梦:一片土地,一片风水好的土地,在春风里战战兢兢如孩子般可爱的麦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的金子一样的麦穗…

  他们终于用几十年的心血换下了这片土地。

  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中央盖了一幢草房,从此,两双已经过早疲倦的眼睛,就时时刻刻地注视着这片土地。这年春天,天气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暖和得早,才是二月,风已是暖洋洋的,一地的麦子,在和风里一地绿着,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而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然而,秦大并未等到收获的五月,就在田埂上永远地睡着了。村里几个总是帮人家送丧的人,在将他放入棺材时说:“抬过这么多死人,还从没见过身子轻得这样的人。”

  秦大倒是看到了收获的季节,但就在麦子飘香之时,土地却已不再属于个人。

  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其中最大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宝地。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搬家。然而,当十几船堆得高高的茅草已经令人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

  地方政府是厚道的,事先给她在另处盖了房,并且还划给她一片小小的土地。

  但秦大不要,她只要这片土地。她蓬头垢面地坐在地上:“你们打死我吧,打死我也不离开这里!”

  十几只茅草船就那么很无奈地停在水中。

  地方政府是耐心的,充分给她说理:“办学校,是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大业。”秦大双目紧闭:“我没有子孙!”

  实在说不通。学校又必须是在秋天建起来。油麻地的人有点无可奈何了。上头来人了,问学校怎还不动工。这里人就老实报告。上头的人说:“无法无天了!把她赶出去!”地方政府也看清楚了:非得这样不可!

  这一天,几乎是全村的人都出动了。他们割麦子的割麦子,上茅草的上茅草,拆房子的拆房子,测量的测量…。秦大则被几个民兵架着,拖走了。秦大差点以死相拼,无奈那几个民兵身强力壮,使她根本无法以死相拼。她只能一路嚎哭:“我要我的地呀!我要我的地呀!”她朝那些人吐着唾沫,并朝过路的人大叫:“救命呀!救命呀!”没有人理会她。

  秦大被硬关到了那间为她新砌的屋里。她在屋里撞门窗,泼口大骂。几个民兵在门外说:“你再闹,就把你捆起来送走!”丢下她,走了。

  当秦大终于弄断窗棂,钻出屋子,跑回那片土地时,那幢房子早已不见踪影,满地的麦子也都已收割一尽,茅草堆积如山,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地上已是一道道石灰洒成的白线以及无数的木桩,甚至已经挖开了好几道墙基,一些汉子正在叫着号子打夯…一切皆已面目全非。

  她瘫坐在地上,目光呆滞地一直坐到天黑,然后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告状。她告到乡里,又告到区里,再告到县里,然后又回过头来告到乡里、区里、县里…。眼见着头发一地白了,眼见着背一点一点地驼了。跟她讲理,她又听不进去,只顾说她的理。拍桌子吓唬她,她干脆赖到你脚下:“你把我抓起来,把我抓起来,抓起来扔进大牢里!”

  油麻地的事,当然只能按油麻地人的意志去做。油麻地小学早盖好了,并且是方圆十几里地最漂亮的一所学校。每天早晨,孩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唱着跳着,高高兴兴地来上学。高高的旗杆上,一面鲜的红旗,总是在太阳光刚照亮这块土地的时候升起来,然后风飘扬,造出一番人的风采。油麻地的人,听到了草房子里的琅琅的读书声。他们从未听过这种清纯的充满活力的众声齐读。这时,若有船路过这里,就会放慢行驶的速度。声音传播到田野上,使油麻地的人,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名的兴奋,其间,很可能会有一个人一边使劲挥舞锄头,一边扯开沙哑的候咙,大声吼唱起来。

  秦大在告状之余,也会来到校门口。她对正在上学的孩子们反复地絮叨:“这块地是我的!”

  孩子们只是朝她笑笑。其中一些,似乎觉得她很怪,有点害怕,见了她那副怨恨的目光,就赶紧走进校园里。

  教员们还许多次在深夜时看到了秦大,她像幽灵一样,在校园里到处走动。

  各级政府时常被她打扰,实在太烦,可又拿她没有办法,只好在她作出让步和作出种种保证之后,也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在油麻地小学的一角,给她盖一间小小的草房,并给她保留一片小小的土地。

  二桑桑的家随着父亲来到油麻地小学时,秦大在西北角上的小屋里,已生活了好几个年头了。

  桑桑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走到了小屋前。这时,桑桑被一股浓烈的苦艾味包围了。他的眼前是一片艾。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当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几乎呈灰白色*。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颜色*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却又不过于疏远。

  桑桑穿过艾地间一条小道,走到了小屋门口。小屋里几乎没有光线,桑桑的眼睛很吃力地朝里张望,想看清楚里面有没有人、都有一些什么东西。他隐约看见了一个询楼着身体的老婆婆和一些十分简朴的家具。

  桑桑想:就她一个人吗?他回头看了看,四周空的,就有了一种孤独感。于是,他就很想见到那个老婆婆。

  秦大似乎感到了门口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就转过身来,走到了门口。

  当时太阳正明亮地高悬在天上。秦大出现于阳光下时,给桑桑留下了即使他长大之后都可能不会忘记的深刻印象:身材高高的,十分匀称,只是背已驼了。浑身上下,穿得干干净净,只有粽子大的小脚上穿着一双绣了淡金色*小花的黑布鞋,脚用蓝布条十分仔细地包裹着,拄着拐,一头银发,在风里微微飘动。

  十分奇怪,桑桑好像认识她似的叫了一声:‘

  秦大望着桑桑,仿佛桑桑并不是在叫她。这里的孩子,从来也不叫她,都叫她“老太婆”最多叫她“秦大”她伸出手去抚摸了一下桑桑的脑袋。她似乎从未有过这样亲昵的动作。她问:“你是谁?”

  “我是桑桑。”

  “我怎么没有见过你?”

  “我刚来的。”

  “你家住哪儿?”

  “和你一样,也住在这个校园里?”

  秦大一副疑惑的样子。

  桑桑说:“我爸刚调到这儿。是这儿的校长。”

  “噢。”秦大点了点头“新来了个校长。”

  桑桑用手摸摸身旁的艾。

  秦大说:“认识吗?这是艾。”

  “干吗长这么多艾?”

  “艾干净。艾有药味。夏天,这儿没有蚊子,也没有苍蝇。”

  “你应该长庄稼呀。”

  “长庄稼?长什么庄稼?”

  “长麦子呀什么的。”

  “长麦子做什么?原先,这儿全是麦地,那一年,多好的麦子,可是,没有轮到我割…不长麦子啦,永远不长麦子啦,就长艾,艾好。”

  桑桑与秦大只是第一次见面,居然说了很多话。说到后来,秦大的心思又被土地的巨大影子笼罩了,用拐指指划划,向桑桑不住地唠叨:“这片地,都是我的地,多大的一片地呀,多好的一片地呀…”

  桑桑和秦大说话,一直说到母亲在远处叫他,才离开小屋与艾地。

  不久,桑桑从大人们的谈话里听出,在大人们的眼里,秦大是个很可恶的老婆子。她明明看见学校的菜园边上就是一条路,却倚着自己老眼昏花,愣说没有路,拄着拐,横穿菜园,一路把菜苗踩倒了许多。秋天,一不留神,她就会把学校长的瓜或豆荚摘了去,自己吃也行呀,她不,将它们扔到大河里。她还养了一群鸭鹅,让它们在学校里窜,学校菜园只好拦了篱笆。但即使拦了篱笆,这些刁钻的家伙也有可能钻进菜园里去把苗或刚结出的果实啄了或吃了。有一回,她丢了一只,硬说是孩子们惊着它了,不知藏到哪片草丛里,被黄鼠狼吃了,和学校大闹了一通,最后学校赔了她几块钱才算了事。

  那天课间,桑桑拉着阿恕要去艾地,正在一旁玩耍的秃鹤说:“别去,秦大会用拐敲你脑袋的。”

  桑桑不信,独自一人走过去。

  一年级的几个小女孩,正藏在艾丛里,朝小屋里偷偷地看。见秦大拄着拐走过来了,吓得一个个像兔子一样从艾地里逃窜出来,尖叫着跑散了。

  秦大看了看被踩趴下的艾,用拐笃笃地戳着地。

  但桑桑不怕,却朝秦大走过去。当桑桑叫了一声‘”跟秦大要了一艾再走回来时,那几个小女孩就很佩服,觉得他真勇敢。桑桑很纳闷:有什么好怕的呢?

  桑乔却一开始就对秦大感到不快。那天,他视察他的校园,来到这片艾地,见到那个低矮的小屋,从心底里觉得别扭。加上听了老师们所说的那些关于秦大的支离破碎的话,就觉得油麻地小学居然让一个与油麻地小学毫无关系的老太婆住在校园里,简直是毫无道理、不成体统。他看着那个小屋,越看越觉得这屋子留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伦不类。他穿过艾地走到了小屋跟前。那时,秦大正坐在门口晒太阳。

  “你好。”桑乔说。

  秦大看了看桑乔,居然没有回答。

  桑乔屋前屋后转了一圈,就觉得油麻地西北角有一块好端端的地被人占领了。他的油麻地小学是不完整的。他有了一种深刻的残缺惑。

  秦大说:“你这个人是谁?东张西望的不像个好人!”

  桑乔觉得这个老婆子太无理,便板着面孔说:“我叫桑乔。”

  “不认识。”

  “我是校长。”

  秦大站了起来:“你想撵我走吗?”

  “我没有说要撵你走。”

  “这块地,这一片地都是我的!”

  桑乔心里只觉得好笑:都什么年头了,这土地还你呀他的呢!他暂且没有理会她,离开了艾地。可是,当他走到这块地的最南端时,他又回过头来向艾地这边看,越发觉得油麻地小学被人活活地瓜分去了一块。

  春天,桑乔发动全校师生,四处奔走,从谏树下采下了许多头年结下的果实。他要育出谏树苗来,然后在校园里到处栽上。谏树是这一带人最喜欢的树种。春天,枝头会开出一片蓝得淡淡的细小的花。若是一片林子,花正盛开时,远处看,就仿佛是一片淡蓝的云彩。因为谏树*苦,所以不生任何虫子。夏天的厕所若放了谏树叶,既煞了臭味,还不让粪里生蛆。谏树不仅好看、干净,还是这一带人所最欣赏的木材。桑乔查看了所有教室,发现许多课桌都正在坏损。他想,几年以后,这些谏树就能成材。那时油麻地小学就会有一批最好的课桌。在考虑用哪一块地作苗圃时,桑乔想到了西北角上的艾地。为了避免与秦大的冲突,他向原先一直就在油麻地小学任教的几位老师打听了当时在同意秦大住在西北角上时到底许给了她多大面积的地。他有一种直感,觉得当时不可能给她那么大的面积。这些老师的介绍,完全证实了他的直感。于是,他定了下来:将被秦大逐年多占的地辟作苗圃。

  那天,辟苗圃时,桑乔本想与秦大打声招呼的,恰巧秦大一早抱了只老母去镇上卖去了。

  等了一会,也不见她回来,他就对师生们说:“不用等了,拔艾吧。”

  多占地上的艾不一会工夫就被拔完,十几把铁锨不一会工夫就把土翻完,桑乔亲自动手撒了谏树果,然后盖了一层肥一层土,再把水浇透,等秦大拄着拐一摇一摆地回来时,人早撤了,就只有一个四四方方的苗圃。

  秦大站在苗圃旁半天,然后用拐在苗圃上戳了十几个:“这是我的地!这是我的地…”

  没过多少天,谏树苗就怯生生地探出头来,在还带着凉意的风中,欢喜喜地摇摆。这个形象使秦大想起了当年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也是同样欢喜喜摇摆着的麦苗。她就很想用她的拐去鞭打这些长在她地上的辣树苗—她觉得那些树苗在挤眉弄眼地嘲弄她。

  这样地看了几天,谏树苗在越来越和暖的春风里

  居然很张扬地一个劲地往上窜着。秦大想到了它们不久就要移栽到这块土地的各处,然后,它们就疯了似地长大,直长得遮天蔽,把这块土地牢牢地霸占着。这么想着,她就想在苗圃里打个滚,把这些根本不在意她的树苗碾下去。但她没有立即打滚,直到有一天,一群孩子得到老师们的示意,将她的一群赶得四处飞,惊得们将蛋生在了外边时,她才在心里确定:我就在它上面打滚,就打滚,看他们能把我怎样?!

  四下无人。

  终干干净净的秦大,居然不管不顾自己的衣服了,像个坏孩子似的躺在了苗圃上,从东向西滚去。

  秦大没有看到,那时,桑桑正从屋后的艾丛中走出来。

  桑桑看着在苗圃上慢慢滚动的秦大,咧开嘴乐了。

  秦大像一捆长长的铺盖卷在滚动。她滚动得十分投入。有几次滚出苗圃去了,她就慢慢地调整好,直到放正了身子,再继续滚动下去。她闭着眼睛从东滚到西,又从西滚到东,一边滚,一边在嘴里叽叽咕咕:“这地反正是我的,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那些树苗是柔韧的,秦大并不能将它们断。它们只是在她过之后,在地上先趴趴,过不一会,又慢慢地立了起来。

  当桑桑看到秦大又一次滚出苗圃好远还未能察觉,继续一路滚下去时,他不住乐得跳起来,并拍着巴掌:“滚出去了,滚出去了…”

  秦大立即停止了滚动,用胳膊吃力地支撑起身子,朝桑桑看着。

  桑桑走了过来。

  秦大说:“你能不告诉你爸爸吗?”

  桑桑想了想,点了点头。

  “这地是我的地!”她用手抚摸着地,就像那天她抚摸桑桑的脑袋。

  经常被父亲认为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桑桑,忽然觉得秦大也是有理的。

  三桑乔“统一”大业的思想益浓重起来。他的王国必须是完美无缺的。

  在栽种垂杨柳时,他沿着河边一直栽种过来。这样,秦大屋后的艾丛里也栽种了垂杨柳。秦大将垂杨柳拔了去,但很快又被桑乔派人补上了。

  秦大必须作战了,与她最大的敌人油麻地小学作战――油麻地小学正在企图一步一步地将她挤走。

  秦大只孤身一人。但她并不感到悲哀。她没有感到势单力薄。她也有“战士”她的“战士”就是她的一趟、鸭、鹅。每天一早,她就拿了柳枝,将它们轰赶到了油麻地小学的纵深地带――办公室与教室一带。这趟、鸭、鹅,一边到处拉屎,一边在校园里东窜西窜。这里正上着课呢,几只一边觅食,一边钻进了教室,小声地,咯咯咯地叫着,在孩子们腿间到处走动。因为是在上课,孩子们在老师的注目下,都很安静,们以为到了一个静处,一副闲散舒适的样子。它们或啄着墙上的石灰,或在一个孩子的脚旁蹲下,蓬松开羽,用地上的尘土洗着身子。

  几只鸭子蹿到另一间教室去了。它们摇晃着身子,扁着嘴在地上寻找吃的。这些家伙总是不断地拉屎。鸭子拉屎,总发噗哧一声响,屎又烂又臭。孩子们掩住鼻子,却不敢作声。一个女孩被叫起来读课文,鼻音重得好像没有鼻孔。老师问:“你鼻子是怎么啦?”孩子们就冲老师笑,因为老师的声音也好像是一个患严重鼻窦炎的人发出的声音。

  两只鹅在办公室门口吃青草,吃到高兴处,不时地引亢高歌,仿佛一艘巨轮在大江上拉响了汽笛。

  中午,孩子们放学回家吃饭时,教室门一般是不关的,这些鸭鹅便会乘虚而入。再等孩子们进了教室,不少桌面与凳子上就有了屎或鸭粪。有一个孩子正上着课,忽然忘乎所以地大叫起来:“蛋!”他的手在桌肚里偷着玩耍时,一下摸到了一只鸡蛋。孩子们一齐将脸转过来,跟着叫:“蛋!”“蛋!”老师用黑板擦笃笃笃地敲着讲台,孩子们这才渐渐安静下来。那个发现了鸡蛋的孩子,被罚,手拿一只鸡蛋,尴尬地站了一堂课。下了课,他冲出教室,大叫了一声:“死老婆子!”然后咬牙切齿地将鸡蛋掷出去。鸡蛋飞过池塘上空,击在一棵树上,叭地粉碎了,树杆上立即下一道鲜的蛋黄。

  桑乔派一个老师去对秦大说不要让那些鸭鹅到处走。

  秦大说:“鸭鹅不是人,它往哪里跑,我怎能管住?”

  油麻地小学花钱买了几十捆芦苇,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篱笆,将秦大与她的那一趟鸭鹅一道隔在了那边。

  平素散漫惯了的鸭鹅们,一旦失去了广阔的天地,还很不习惯,就在那边跳,闹得秦大没有片刻的安宁。

  秦大望着长长的篱笆,就像望着一道长长的铁丝网。

  这天,三年级有两个学生打架,其中一个自知下手重了,丢下地上那个“哎哟”叫唤的,就仓皇逃窜,后面的那一个,顺手了一块半拉砖头就追杀过来。前面的那一个奔到了篱笆下,掉头一看,见后面的那一个一脸要砸死他的神情,想到自己已在绝路,于是,就像一头野猪,一头穿过篱笆逃跑了。

  篱笆上就有了一个大

  也就是这一天,镇上的文教干事领着几十个小学校长来到了油麻地小学,检查学校工作来了。上课铃一响,这些人分成好几个小组,被桑乔和其它老师分别带领去各个教室听课,一切都很正常。桑乔心里暗想:幸亏几天前拦了一道篱笆。

  桑乔自然是陪着文教干事这几个人。这是四年级教室。是堂语文课。讲课的老师是那个文质彬彬、弱不经风的温幼菊。

  桑乔治理下的学校,处处显示着一丝不苟的作风。课堂风纪显得有点森严。文教干事在桑乔陪同之下走进教室时,训练有素的孩子们居然只当无人进来,稳重地坐着,不发一声。文教干事一行犹如走进深秋的森林腹地,顿时被一种肃穆所击,轻轻落座,唯恐发出声响。

  黑板似乎是被水洗过的一般,黑得无一丝斑迹。

  温幼菊举起细长的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课的课名。不大不小的字透着一股清秀之气。

  温幼菊开始讲课,既不失之于浮躁的*情,又不失之于平淡无味,温和如柔风的声音里,含着一股暗拔心弦的柔韧之力,把几十个玩童的心紧紧拽住,拖入了一番超脱人世的境界,使他们居然忘记了叮当作响的铁环、泥土地里的追逐、竹林间的鸟网、田埂上跑动的黄狗、用瓦片在大河上打出的水漂、飞到空中去的毽子…她是音乐老师兼语文老师,声音本身似乎就具有很大的魅力。

  几乎,各个教室都在制造不同的人效果。这是桑乔的王国。桑乔的王国只能如此。

  但,秦大的“部队”已陆续穿过那个大窟窿,正向这边漫延过来。这趟憋了好几天的鸭鹅,在重获这片广阔的天地之后,心情万分激动。当它们越过窟窿,来到它们往日自由走动的地方时,几乎是全体拍着翅膀朝前奔跑起来,直扇动得地上的落叶到处飞,身后留下一路尘埃。

  爪、鸭蹼与鹅掌踏过地面的声音,翅膀拍击气流发出的声音,像秋风横扫荒林,渐渐朝这边滚滚地响动过来。

  桑乔听到鹅的一声长啸,不向门外瞥了一眼,只见一趟鸭鹅正在门口朝前奔跑着,其中,几只在教室门口留下了,正朝门口探头探脑地走过来。他用眼神去制止它们,然而,那不是他的学生,而仅仅是几只。它们已经站到了门槛上。其中一只想扇一下翅膀,但在扇未扇的状态下又停住了,把脑袋歪着,朝屋里观望。

  教室里安静如月下的池塘,只有温幼菊一人的声音如同在絮语。

  们终于走进了教室。它们把这里看成了是一个特别的觅食之处。这里没有虫子,但却有孩子们吃零食时掉到地上去的残渣细屑。孩子们的腿与无数条桌腿和板凳腿,因为此刻皆处在静止状态,所以在们眼里,这与它们平素看到的竹林与树林也没有太大的不同。

  其中一只绿尾巴公,似乎兴趣并不在觅食上,常常‮腿双‬像被电麻了一样,歪歪斜斜地朝一只母跌倒过去。那母似乎早习惯了它的淘气,只是稍稍躲闪了一下,照样去觅它的食。那公心不在焉地也在地里啄了几下,又去重复它的老毛病。

  桑乔在一只走到脚下时,轻轻地动了动脚,试图给出一个很有分寸的惊吓,将们撵出教室,但那只只是轻轻往旁边一跳,并不去在意他。

  桑乔偶尔一瞥,看到文教干事正皱着眉头在看着一只矮下身子打算往一个孩子的凳上跳的母。他担忧地看着,怕它因为跳动而发出翅响,更怕它一下飞不到位而目不忍睹地跌落下来。但他马上消除了这一担忧:那只母在见公不怀好意地歪斜着过来时,先放弃了上跳的念头,走开了。

  孩子们已经注意到了这几只。但孩子们真能为桑乔争气,坚决地不去理会它们。

  温幼菊在们一踏进教室时,就已经一眼看到了它们。但她仍然自然而畅地讲着。可是内行的桑乔已经看出温幼菊的注意力受到了打扰。事实上,温幼菊一边在讲课,一边老在脑子里出现的形象――即使她看不到。最初的轻松自如,就是轻松自如,而此刻的轻松自如,则有点属于有意为之了。

  当一只已转悠到讲台下时,包括文教干事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察到温幼菊从开始以来就一直均匀而有节奏地淌着的语似乎碰到了一块阻隔的岩石,那么不轻不重地跳断了一下。

  外面又传来了几声鸭子的呱呱声。这在寂静无声的校园里显得异常宏亮而悠远。

  终于有几个孩子不住侧过脸去往窗外看了一眼。

  大约是在课上到三十五分钟左右时,一只母在过道上开始拍翅膀,并且越拍动作幅度越大。这里的教室没有铺砖,只是光地,因孩子们的反复践踏,即使打扫之后,也仍然有一层厚厚的灰尘。这些灰尘在那只母双翅扇动的气里蓬蓬升腾,如一股小小的旋风卷起的小小的黄*灰柱。

  挨得近的正是几个干干净净的女孩,见着这些灰,就赶紧向一侧倾着身子,并用胳膊挡住了脸

  一个男孩想让那几个女孩避免灰尘的袭击,一边看着黑板,一边用脚狠狠一踢,正踢在那只母的身上。那只母咕咕咕地叫着,在教室里跑起来。

  温幼菊用责备的眼光看着那个男孩。

  男孩有点不太服气。

  一阵小小的动,被温幼菊平静的目光暂时平息下去了。但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实际上都已不太可能做到纯粹的讲课与听课,心思更多的倒是在对未来情形的预感上。大家都在等待,等待新的的闹剧。

  一堂一开始酿造得很好的诗样的气氛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一只,埋了一下股,屙出一泡屎来,仅仅是在距听课的一位校长脚尖前一两寸远的地方。

  大约是在课上到四十分钟时,一只母在一个男孩的腿旁停住了。它侧着脸,反复地看着那个男孩因管有一个小而从里面漏出的一块白净的皮肤。“这是什么东西?”那想,在地上磨了磨喙,笃地一口,正对着那块皮肤啄下去。那男孩“呀”地一声惊叫,终于把勉强维持在安静中的课堂彻底推入闹哄哄里。

  这时,温幼菊犯了一个错误。她说:“还不赶快把赶出去。”她本来是对一个班干部说的。但,她的话音未落,早已按捺不住的孩子们,全体立即站了起来。

  下面的情景是:孩子们桌上桌下,成一团,书本与扫帚之类的东西在空中舞,几只无落脚之处,惊叫不止,在空中飞,几个女孩被爪挠破手背或脸,哇哇叫,企图守住尊严的文教干事以及外校校长们,虽然仍然坐着,但也都扭过身体,做了保护自己不被爪抓挠的姿势,温幼菊则捂住头,面朝黑板,不再看教室里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

  等们终于被撵跑,孩子们还未从兴奋中出,下课铃响了。

  桑乔十分尴尬地陪着文教干事等几个人走出教室。在往办公室走去时,面看到秦大一路在大声唤她的鸭鹅们,一路朝这边走来了,她的样子,仿佛是走在一片无人的草丛里或是走在收割完庄稼的田野上。她既要唤,还要唤鸭与鹅。而唤、唤鸭与唤鹅,要发出不同的唤声。秦大晃着小脚,轮番去唤、唤鸭、唤鹅。声音或短促,或悠远。许多孩子觉得她唤得很好听,就跟着学,也去唤、唤鸭、唤鹅。

  蒋一轮走过去,大声说:“你在喊什么?!”

  秦大眼睛看着蒋一轮:“这话问得!你听不出来我在喊什么?”

  “你赶快给我走开!”

  “我往哪儿走?我要找我的,找我的鸭,找我的鹅!”

  文教干事被桑乔让进办公室之后,一边喝茶,一边冷着脸。等其它校长们都来到办公室,各自说了课堂上的趣事之后,文教干事终于对桑乔说:“老桑,你这油麻地小学,到底是学校还是鸭饲养场?”

  桑乔叹息了一声。但桑乔马上意识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时机已经成。他将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都向文教干事说了。

  其他校长都走了,但文教干事却留下了。他本是桑乔多年的朋友,而油麻地小学又是他最看好的学校。他决心帮助桑乔。当晚,由油麻地小学出钱办了几桌饭菜,把油麻地地方领导全都请了来吃了一顿,然后从食堂换到办公室,坐下来一同会办此事。一直谈到深夜,看法完全一致:油麻地小学必须完整;油麻地小学只能是学校。具体的措施也在当天夜里一一落实。

  四不出三天,地方上就开始在一条新开的小河边上,再次为秦大造屋。

  “他们到底要撵我走呢。”秦大拄着拐,久久地站在她的艾地里。她想着秦大,想着当年的梦想,想着那一地的麦子,想着月光下她跟秦大醉了似地走在田埂上,想着她从乡下到区里、县里的奔波与劳顿…她在风里着老泪。

  房子盖好了。

  人们来让秦大搬家。她说:“我想搬,早搬了。前些年,不是也给我盖过房子,我搬了吗?

  “这回是必须搬!”

  “我家就在这儿!”

  知道来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几个壮劳力,找来一块门板。一个大汉,将她轻轻一抱,就抱起来了,随即往门板上一放,说声:“抬!”她就被人抬走了。或许是她感到自己已太老了,这一回,她没有作任何挣扎,乖乖地躺在门板上,甚至连叫唤都不叫唤一声。抬到新房子门前,她也不下来,是人把她抱进屋里的。

  油麻地小学派了一帮师生,将小草房里的东西,抬的抬,扛的扛,拎的拎,捧的捧,全都搬了过来。那些、鸭、鹅,也都为它们早已准备好了窝,一只只地被孩子们捉住抱了过来。

  秦大被扶到椅子上。她的样子似乎使人相信,这一回,她已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了。

  家是中午搬完的。在此之后,从地方到学校,许多人都在注视着她的动静。一直到天黑,人们也未见她再回油麻地小学校园。

  桑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吃完晚饭,桑桑做作业,心思总是飘忽。有那么片刻的时间,桑桑的眼前出现了那片艾地,而秦大正躺在艾地里。他放下作业本,就往艾地走。他远远地看到了那片艾地――小屋不在了,就只剩下那一片艾地了。艾地在月光下一片静悄悄的。但他还是朝艾地走去了,仿佛那边有个声音在召唤着他。

  艾的气味渐渐浓烈起来。

  桑桑走到了艾地边上。他立即就看到了艾地中央躺着一个人。他一点也不感到害怕,甚至一点也不感到吃惊。他用手分开艾走过去,叫着:“!”

  秦大的声音:“桑桑。”

  桑桑在她身边蹲了下去。

  艾遮住了这一老一小。

  “,你不能睡在这儿。”

  “我不走,我不走…”她像一个孩子那样,不住地说。

  桑桑站起来,四下张望着:空无一人。他希望有个人走过来,希望有人知道秦大躺在艾地里。

  没有人走过来。桑桑就默默地蹲在她身旁。

  “回家吧,天晚啦。”她说。

  桑桑跑出了艾地,跑到办公室门口,对老师们嚷着:“秦大躺在艾地里!”又急忙跑回家,对父亲大声说:“秦大躺在艾地里!”

  不一会,桑乔和老师们就赶到了艾地。

  手电的亮光下,秦大蜷曲着身子,在艾丛中卧着,一声不响。

  桑乔让她回那个新屋,她也不发脾气,就一句话:“我就躺在这儿。”

  桑乔让人去找地方上的干部。地方上的干部过来看后,又找了几个大汉,同样用白天的办法,拿一块门板,将她抬回新屋。她又像白天一样,不作挣扎,由你抬去。

  这一夜,桑桑睡觉,总是一惊一乍的。睡梦中老出现那片艾地,并总出现秦大躺在艾地里的情景。天才蒙蒙亮,他就跳下,轻轻打开门,跑向艾地。

  艾地里果真躺着秦大,她一身的寒霜。

  桑桑就坐在她的身边,一直到太阳出来,阳光照到这片艾地上。

  以后的日子里,秦大就在“被人发现在艾地里、被人抬走、又被人发现在艾地里、又被人抬走”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一地度过,人们被搞得非常疲倦,再叫人来抬,就越来越不耐烦了:“冻死她拉倒了,这可恶的老东西!”又抬了几次,就真的没人去管她了。又过了两天,人们就看见她到处捡着木、草席之类的东西,在原先的小屋处开始搭一个窝棚。未等她搭起来,就被人拆了。她既不骂人,也不哭,又去捡木、草席之类的东西,再去搭窝棚。搭了几回,拆了几回,村里一些老人就对那些还要去拆窝棚的年轻人说:“她在找死呢。你们就不要再拆了。”

  眼见着冬天就要到了。

  桑乔又一次来艾地,在看到疲弱的秦大正在用一细竹竿去企图支撑一张破席子,而竹竿撑不住弯曲下来之后,他回到了办公室,对来了解情况的地方干部说:“算了吧,缓缓再说吧。”

  第二天,桑乔去找人,在西北角上,给秦大搭了个可以过冬的临时窝棚。

  那天,当桑乔又站在油麻地小学的最南端往艾地这边看时,在心里说了一句:“这老太婆,实在可厌!”

  五后来的这段日子,相安无事。

  春天到了,去冬装的孩子们,在春天的阳光下到处奔跑着。沉重的冬季,曾像硬壳箍住他们,使他们总觉得不能自由自在。他们*缩在棉袄里,*缩在屋子里,身体无法舒展,也无舒展的求。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在冬季里看得最多的情景就是:在凛冽的寒风中,那些无法抵御苦寒的孩子们,缩头缩脚地上学来,又缩头缩脚地回家去。平原的冬季永远让人处在刻骨铭心的寒冷之中。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说:“冬天,学生最容易管束。”因为,寒冷使他们失去了动的念头。今年的春天一下就来了,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望着天空那轮忽然有了力量的太阳,被冬季冻结住了的种种望,一下苏醒了。他们再也不愿回到教室去。他们喜欢田野,喜欢村巷,喜欢河边,喜欢室外的所有地方。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他们才勉勉强强地走进教室。而在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里,他们就直惦记着下课,好到教室外面撒野去。被罚站,被叫到办公室去训话的孩子,骤然增多了。平静了一个冬季的校园,忽然变得像雨后池塘,处处一片蛙鸣。

  二年级的小女孩乔乔,居然在竹林里玩得忘记了上课。

  她拿了细树枝,在竹林里敲着她周围的竹竿。听着竹竿发出的高低不一、但都同样好听的清音,她高兴得居然唱起来。自我欣赏了一通之后,她走向了河边。冰封的大河,早已溶化成一河欢乐的水,在阳光下飘着淡淡的雾气。河水淌稍稍有点急,将岸边的芦苇轻轻倒了,几只黄雀就像音符一样,在芦杆上颤悠。

  这时,乔乔看到了水面上有一支花,正从西向东漂流而来。它在水波中闪烁着,惑着乔乔,使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

  花过来了,一支鲜红的月季花。

  乔乔一边看着它,一边走下河堤。当她眼看着那支月季花被水裹着,沿着离岸不远的地方,马上就要漂流到她跟前时,她不顾一切地扑到水边,一手抓住岸边的杂草,一手伸出树枝去。她决心要拦住那支花。

  冰雪溶解之后的河坡,是而松软的,乔乔手中的杂草突然被连拔起。还未等乔乔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就已经跌入水中。

  那支花在乔乔眼中一闪,就飘走了。

  她呛了几口水,在水中挣扎出来。就在这一瞬间,她看到河堤上立着秦大的背影。她大叫了一声:“――!”随即,就被漩往下拖去。就在她即将永远地沉没于水中时,这个孩子看到,有一个人影,像一件黑色*的布褂被大风吹起,从高处向她飘落下来…

  那时,秦大正在看着她的在草丛里觅食。她听到喊声,转过身来时,隐隐约约地见到了一张孩子的面孔,正在水中忽闪,一双手在向天空拼命地抓着。她在震撼人心的“”的余音里,都未来得及爬下河堤,就扑倒了下去。…

  乔乔在昏糊中,觉得有一双手将她的抓住了。

  这显然是一双无力的手。因为乔乔觉得,她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才被这双手十分勉强地推出水面的。在她的身体仅仅只有上半身被推送到浅滩上之后,那双手,就在她的上无力地松开了。

  河水在乔乔的耳畔响着。阳光照着她一侧的面颊。她好像做了一场恶梦醒来了。她哇哇大吐了一阵水,坐起来,望着空空的河水,哭起来。

  河那边有人出现了,问:“你在哭什么?”

  乔乔目光呆呆地指着河水:“…”

  “哪个?”

  “秦大。”

  “她怎么啦?”

  “她在水里…”

  那人一惊,向身后大喊了几声:“救人啊――!”朝大河扑来。

  秦大被人从水中捞起时,似乎已经没有气了。在她漉漉地躺在一个大汉的臂弯里,被无数的人簇拥着往河堤上爬去时,她的‮腿双‬垂挂着,两只小脚像钟摆一样地摆动,银灰色*的头发也垂挂着,不停地滴着水珠;她的脸颊上有一道血痕,大概是她在向水中扑倒时,被河坡上的树枝划破的;她的双目闭得死死的,仿佛永远也不会睁开了。河边上一时人声鼎沸:“喊医生去!”“已有人去啦!”“牵牛去!”“阿四家的牛马上就能牵到!”“牛来了!”“牛来了!”“大家让开一条道,让开一条道!”…

  阿四骑在牛背上,用树枝拼命鞭打那条牛,牛一路旋风样跑过来了。

  “快点把她放上去!”

  “让牛走动起来,走动起来…”

  “大家闪开,闪开!”

  人群往后退去,留出一大块空地来。

  秦大软手软脚地,横趴在牛背上。

  上午十点钟的太阳,正温暖地照着大地上的一切。

  牛被阿四牵着,在地上不住地走着圆圈。

  秦大仿佛是睡着了,没有一点动静。

  一个老人叫着:“让牛走得快一点,快一点!”

  牛慢慢地加速,吃通吃通地跑动起来。

  那个叫乔乔的小女孩在惊魂未定的状态里,泣泣地向人们诉说着:“…我从水里冒了出来…我看到了…我就叫:――!…”

  秦大依然还是没有动静。人们的脸上,一个个出了失望的神情。

  桑桑没有哭,也没有叫,一直就木呆呆地看着。

  乔乔跺着脚,大声叫着:“――!――!”

  这孩子的喊叫声撕裂着春天的空气。

  一直在指挥抢救的桑乔,此时正疲惫不堪地蹲在地上。下河打捞而被河水透了的衣服,仍未换下。他在带着寒意的风中不住地打着寒噤。

  乔乔的父亲抹着眼泪,把乔乔往前推了一下,对她说:“大声叫呀,大声叫呀!”

  乔乔就用了更大的声音去叫。

  桑乔招了招手,把蒋一轮和温幼菊叫了过来,对他们说:“让孩子们一起叫她,也许能够叫醒她。”

  于是,孩子们一起叫起来:“――!…”

  声音犹如排山倒海。

  牵牛的阿四忽然看到牛肚上有一缕黄水在向下淌,仔细一看,只见秦大的嘴角正不住地向外水。他把耳朵贴在她的后背上听了听,脸上出欣喜之情。他抹了一把汗,把牛赶得更快了。秦大的身体在牛背上有节奏地颠动着。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人们从牛背上听到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声。

  人们连忙将她从牛背上抱下,抱回她的窝棚。

  “男人们都出去!”

  桑桑的母亲和其他几个妇女留在了窝棚里,给秦大换去了衣。

  一直到天黑,小窝棚内外,还到处是人…

  六半个月以后,秦大才能下

  在此期间,一三餐,都是由桑桑的母亲给她做的。油麻地小学的女教师以及村里的一些妇女,都轮来照料她。

  这天,她想出门走走。

  桑桑的母亲说:“也好。”就扶着她走出了窝棚。

  阳光非常明亮。她感到有点晃眼,就用颤颤巍巍的手遮在眼睛上。她觉得,她还从未看到过这样高阔这样湛蓝的天空。天虽然已经比较暖和了,但她还是感到有点凉,因为她的身体太虚弱。桑桑的母亲劝她回窝棚里,她摇摇头:“我走走。”

  艾地里,新艾正在长起来。艾味虽然还没有像夏季那么浓烈,但她还是闻到了那种苦香。

  桑桑的母亲在扶着她往前走时,直觉得她的衣服有点空空的。

  她走到校园里。

  孩子们把脑袋从门里窗里伸出来,一声接一声地叫她“

  路过办公室门口时,老师们全都从椅子上站起来:“走走?”

  她说:“走走。”

  桑乔把藤椅端过来:“坐下歇歇。”

  她摇摇头:“我走走。”

  又过了半个月,在她能独自走动的时候,油麻地的人一连好几天,都看到了这个形象:一早上,秦大抱了一只,或抱了一只鸭,拄着拐,晃着小脚,朝集市上走去,中午时分,她空手走了回来。

  没过多久,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再也听不到鸭鹅的叫声了。

  老师们还几次发现,不知谁家的鸭子钻进了油麻地小学的菜园,秦大在用拐轰赶着。赶走了之后,她怕它们会再回来,还久久地守在菜园边上。

  去艾地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女孩子,一有空,就钻到她的小窝棚里,仿佛那儿是一个最好玩的地方。秦大喜欢给她们扎小辫,扎各种各样的小辫。到了秋天,她们就让她做红指甲。秦大采了凤仙花,放在陶罐里,加上明矾,将它们拌在一起,仔细地捣烂,然后敷在她们的指甲上,包上麻叶,再用草扎上。过四五天,去了麻叶,她们就有了红指甲,透明的、鲜亮鲜亮的红指甲。有了红指甲的女孩,就把手伸给那些还没有做红指甲的女孩,说:“做的。”如果那堂课上,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孩没上课,就对一个同学说:“去秦大的小窝棚找找她。”

  秦大似乎越来越喜欢在校园里走。夏天以来,她的听觉突然一下子减退了许多,别人声音小了点,她一般都听不到,非得大声向她说话。她在校园里走,看见孩子们笑,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在笑什么,也跟着笑。孩子们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时,她就拄着拐,坐在土台上,从头到尾地看,就像看一台戏。她并不太清楚,这些孩子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一场篮球赛,她见球滚过来了,就会用拐将球拦住――她老了,动作跟不上心思,常常是拦不住。球从拐下滚走了。孩子们就笑,她也笑。球有时会滚到池塘里。这时,就会有一个孩子走到她跟前,大声向她说:“,用一下你的拐!”她也许并没有完全听清楚那个孩子说了些什么,但她明白那个孩子想干什么,就把拐给了他。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趴在窗台上,看孩子们上课,能从一开始,直趴到结束。其实,她一句也没有听见。即使听见了,她也听不明白。有时,孩子们免不了要善意地捉弄她,在老师还没有走上讲台之前,把她搀到讲台上。她似乎意识到了这是孩子们在捉弄她,又似乎没有意识到。她站在讲台上时,下面的孩子就笑得前仰后合。这时,讲课的老师正巧来了,见她站在讲台上,也憋不住笑了。这下,她就知道了,肯定是孩子们在捉弄她,就挥起拐,作一个要打他们的样子,晃着小脚走出了教室。

  老师们还几次发现,当他们在半夜里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想起教室的门窗还没关好,起来去关时,只见秦大正在风雨中,用拐在那儿关着她够不着的窗子。

  她在校园里到处走着,替桑乔好好地看着这个油麻地小学。见着有人偷摘油麻地小学的豆荚,她会对那个人说:“这是学校的豆荚!”

  记着从前的秦大的人,就觉得她很好笑。几个岁数大的老婆婆,在见到她守着学校的荷塘怕人把莲子采了去时,就说:“这个老痴婆子!”

  不知不觉之中,油麻地小学从桑乔到老师,从老师到孩子,都将秦大看成了油麻地小学的一员。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这一年春天,油麻地小学由于它的教学质量连年上乘,加之校园建设的花园化、风景化,引起了县教育局的注意。这一天,将有县教育局组织的庞大参观团来这里开现场会。这些日子,桑乔一直在一种充满荣耀感的感觉中,平时走路,本来头就朝天上仰,现在仰得更厉害了。到了晚上,他在校园里的树林、荷塘边或小桥上走一走,就会不住朝天空大声吼唱。在现场会召开的头一天,他才让自己冷静下来:方方面面,都得仔细,定要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无一点瑕疵。他在校园到处走,绝不肯放过一个角落。见到油麻地小学像用大水冲刷了数十遍,一副清新目的样子,桑乔终于满意了,就把大藤椅搬到办公室的走廊下,然后舒坦地坐在上面,翘起‮腿双‬,半眯起眼睛。朦胧中,他听到了一群孩子的嘻笑声。睁开眼睛时,就见那些嘻笑的孩子正在走过来。他叫住几个孩子问:“你们笑什么?”

  几个孩子告诉他,他们正上着课呢,站在门口的秦大听着听着,就拄着拐,站到了教室的后边,一直站到他们下课。

  桑乔也笑了。但他很快就不笑了。在这之后,桑乔的眼前,就老有秦大拄着拐在校园里走动的样子。他就有了许多担忧:万一明天,她也久久地站在教室门口甚至会走进教室,这可怎么办呢?这一年来,秦大老得很快,有点像老小孩的样子了。

  晚上,桑乔找到了温幼菊,对她说:“明天,你带秦大去镇上,看场戏吧。”

  温幼菊明白桑乔的意思。她也觉得这样做更好一些,说:“好的。”

  第二天,在参观团还未到达油麻地小学时,在温幼菊的一番热情劝说之下,秦大跟她走了。她是很喜欢看戏的。到了镇上剧场,温幼菊不喜欢看这些哭哭啼啼、土头土脑的戏,把秦大安排好,就去文化站找她的朋友了。这里,戏开演了。秦大一看,是她看得已不要再看的戏,加上心里又忽然记起要给乔乔梳小辫――与乔乔说好了的,就走出了剧场,一点没作停留,回油麻地了。

  秦大走回油麻地小学时,参观团还未走,那些人正在校园里东一簇西一簇地谈话。她虽然老了,但她心里还很明白。她没有走到人前去,而是走了一条偏道,直接回到了她的小窝棚,并且在参观团的人未走尽时,一直就没有面。

  傍晚,桑桑在给秦大送他母亲刚为她制好的一件衣服时,看到秦大正在收拾着她的东西。

  “,你要干什么?”

  她坐在边,抖抖索索地往一个大柳篮里装着东西:“该搬家啦。”“谁让你搬家啦?我听我爸说,过些日子,还要把这个小窝棚扒了,给你重盖小屋哩,草和砖头都准备好了。”她用手在桑桑的头上轻轻拍了拍:“谁也没有让我搬家,是自己觉得该搬家啦。”

  桑桑赶紧回去,把这事告诉父亲。

  桑乔就立即带了几个老师来到小窝棚阻止她,劝说她。

  然而,她却无一丝怨意,只是说:“我该搬家啦。”

  就像当年谁也无法让她离开这里一样,现在谁也无法再让她留下来。

  过去为她在校外盖的那个屋子,仍然还空着。

  桑乔对老师们说:“谁也不要去帮她搬东西。”但在看到秦大从早到晚,像蚂蚁一样将东西一件一件往那个屋子搬去时,只好让师生们将她所有的东西都搬了过去。

  当秦大终于离开了油麻地小学时,油麻地小学的全体师生,都觉得油麻地小学好像缺少了什么。孩子们上课时,总是朝窗外张望。

  桑桑每天都要去秦大的新家。

  过不几天,其他孩子,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到秦大的那个新家去了。

  离开了油麻地小学的秦大,突然感到了一种孤单。她常常长时间地站在屋后,朝油麻地小学眺望。其实,她并不能看到什么――她的眼睛已经很昏花了。但她能想像出来孩子们都在干什么。

  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秋天到了。

  这天下着雨,桑桑站在校园门口的大树下,向秦大的小屋张望,发现小屋的烟囱里没有冒烟,就转身跑回家,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父亲和母亲。

  父亲说:“莫不是她病了?”于是一家三口,就赶紧冒着雨去小屋看秦大

  秦大果然病倒了。

  油麻地小学的老师轮守了她一个星期,她也未能起来。

  桑乔说:“趁机把她接回校园里来住吧。”于是赶紧找地方上的人来盖房子。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秦大又被人背回了油麻地小学,住进了新为她盖的小屋。

  七桑桑读完五年级的那个暑假,这一天,和往常一样。但在黄昏时分,桑桑的号啕大哭,告诉这里的所有人:秦大与油麻地的人们永远地分别了。

  她既不是病死,也不是老死,而是又掉到了水中被淹死的。上回,她是为了救一个孩子而落入水中,而这一次落水,仅仅是为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几天前,她就发现,在一爬向水边去的瓜藤上,有一只南瓜已经碰到水面了。昨天下了一夜的雨,今天再看那只南瓜时,已几乎沉入水中了。水不住地冲着那只南瓜。眼见着瓜要落蒂了,她想将那只南瓜拉出水面,让它躺到坡上。她顺坡滑了下去。然而却滑到了水中。也许是因为她太老了,她几乎没有一点挣扎,就沉入水中。当时,对岸有一个妇女正在水边洗衣服,看到她要用拐去捞那只南瓜,就阻止她,但她的耳朵已聋得很深了,没有听见。还未等这个妇女反应过来,她就滑入了水中…这一回,她再没有活过来。

  晚上,油麻地小学的全体老师,都来为她守夜。

  她穿上了桑桑的母亲早已为她准备好的衣服,躺在用门板为她搭的上。脚前与头前,各点了一支高高的蜡烛。

  桑桑一直坐在她的身边。他看到,在烛光里的秦大,神情显得十分慈和。有时,大人们偶尔离去,只剩他一人坐在那儿时,他也一点不感到害怕。

  在把秦大装入棺材之前,桑乔亲自用镰刀割了一捆艾,将它们铺在了棺材里。

  来观看的人很多。

  按当地风俗,给这样的老人封棺时,应取一绺儿孙的头发,放在老人的身旁。然而,秦大并无儿孙。有人想到了桑桑,就同桑桑的母亲商量:“能不能从桑桑的头上取一绺头发?”

  桑桑的母亲说:“老人在世,最喜欢的一个孩子就是桑桑。他就该送她一绺头发。”

  有人拿来剪子,叫:“桑桑,过来。”

  桑桑过来了,把头低下。

  一绺头发就被剪落在纸上。以后,它们就将永远地去伴随老人。

  给秦大送葬的队伍之壮观,是油麻地有史以来所没有的,大概也是油麻地以后的历史里不可能有的。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与孩子们,一个挨一个地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田野上迤逦了一里多地。

  墓地是桑乔选的,是一块好地。他说:“老人生前喜欢地。”

  墓前,是一大片艾,都是从原先的艾地移来的,由于孩子们天天来浇水,竟然没有一棵死去。它们笔直地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Www.IgExS.CoM
上一章   草房子   下一章 ( → )
欢迎光临哀歌小说网阅读免费小说《草房子》,我们为您提供草房子完本最新章节无弹窗全文阅读,还有更多类似草房子小说在线为您推荐